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总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一、综 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48.2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1.7%。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04.81亿元,下降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3.42亿元,下降0.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91.6%,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
图1 2013年-2022年普陀区生产总值总量与增幅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43.72亿元,比上年减少3.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38.12亿元,增长10.0%。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31.11亿元,增长31.0%。全年民生投入124.36亿元,增长27.5%。其中,卫生健康支出33.49亿元,增长116.4%。
表1 2022年普陀区财政收支情况表
指 标
绝对值(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财政总收入
343.72
-3.2
区级财政收入
138.12
10.0
#增值税
32.06
-7.9
房产税
6.50
16.7
企业所得税
16.90
-12.1
财政支出
231.11
31.0
#一般公共服务
9.98
11.9
公共安全
16.25
15.3
教育与科学技术
41.24
4.1
社会保障和就业
31.17
16.1
卫生健康支出
33.49
116.4
城乡社区
45.28
30.9
图2 2013年-2022年普陀区区级财政收入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完成招商引资“十亿百千万+”计划,引进12家税收亿元级企业和120家税收千万元级企业。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家。全年新设企业1.3万家,位列中心城区首位。持续开展楼宇效能提升行动,新增税收亿元楼3幢。至年末,经工商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8.48万户,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内资企业(不含私营企业)4226户,增长2.5%;外商投资企业4112户,下降2.6%;私营企业5.67万户,增长17.5%;个体工商户1.98万户,增长1.6%。
重点产业逆势上扬。智能软件、研发服务、科技金融、生命健康四大重点培育产业占区级税收的比重达36.58%,较上年度提高5.03个百分点。四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59%,比2021年底提高2.32个百分点。
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海纳小镇等创新平台和“一带一心一城”重点地区建设。推进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集成电路研究平台获张江专项重大项目立项,合作成立2家联合实验室,引进“清华系”企业16家。中以(上海)创新园累计集聚项目、机构113家,落地知识产权432项。持续加强武宁创新发展轴资源协同,牵头18项国际、国家、团体标准制定。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21家,评选区“四才”104名,增发“人才优享卡”52张。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3.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去年下降16.3%。完成工业总产值160.59亿元,比上年下降1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4.47亿元,可比下降13.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8%,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10.71亿元,增长11.7%。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完成总产值26.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8.0%,占比较上年上升3.6个百分点。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完成产值5.86亿元,可比增长2.0%;高端装备完成产值6.62亿元,可比下降2.7%;节能环保完成产值3.35亿元,可比增长0.1%;生物医药完成产值4.55亿元,可比下降7.5%;新材料完成产值6.46亿元,可比增长15.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03亿元,比上年下降6.9%;实现利润10.65亿元,下降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61家,亏损企业28家,亏损额8.81亿元,亏损面31.5%,较上年扩大13.5个百分点。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1.75亿元,可比下降8.6%。年末有建筑业资质等级企业185家,其中一级以上资质企业53家。全年建筑业资质企业完成总产值505.29亿元,比上年下降6.4%。其中,内资企业完成产值496.73亿元。
三、批发零售业
全年批发零售业实现增加值247.12亿元,可比下降10.7%。全年完成商品销售总额20317.28亿元,下降16.6%;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1.49亿元,下降4.5%。
至年末,各类市场成交总额5865.85亿元,其中生产资料市场成交5734.13亿元,消费品市场成交131.73亿元。
举办“五五购物节”、上海汽车节等系列活动,新增首店56家,9个品牌获评“上海老字号”,4家企业获得“上海品牌”认证。第五届进博会普陀交易分团意向成交金额同比增长10.6%。
四、交通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8.63亿元,可比下降7.4%。全年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4.08 亿元,可比下降17.5%。全年旅游业住宿完成营业收入3.61亿元,下降62.6%;住宿接待63.69万人次,下降56.9%。年末星级宾馆3家,完成营业收入0.35亿元,下降82.0%;完成住宿接待2.48万人次,下降77.3%。
年末旅行社8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1家。全年旅行社完成营业收入2.03亿元,下降39.8%;接待游客7.14万人次,下降58.5%。全区旅游景点7个,其中A级旅游景点3个。旅游景点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36亿元,增长10.7%;接待游客280.19万人次,下降33.4%。
五、金融业
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15.35亿元,可比增长7.3%。年末区内主要商业银行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56.5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2037.05亿元,居民储蓄存款2783.56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831.2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担保贷款714.85亿元。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全年区属固定资产投资额比上年下降2.2%。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2%;建设改造投资下降9.1%。建设改造投资中,工业投资增长26.9%;社会事业投资增长5.7%;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下降38.5%。
轨交20号线上海西站站点、武威路区区对接道路开工建设。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竣工20.9公里。新增公共停车泊位620个、公共新能源充电桩524个。
推进苏河水岸经济发展带360华东大安全总部、波克城市互联网研发应用中心等项目建设,上海现代汽车服务产业集聚区、闻天下创新中心等项目全面完工。
真如城市副中心高·尚领域280米地标大楼完工,真如境、京东上海中心、中海剧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大渡河路上2座亚洲最大的干式气柜完成拆除。国内首创的H型地下公共车行通道申能段开工建设。盒马X会员店开业运营。市级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海纳小镇建设有序推进。
桃浦智创城加快推进核心区建设,完成6幅土地出让。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睿创上海研究中心、桃浦科创服务中心等项目建成。智创TOP605项目竣工验收。桃浦中央绿地南二块基本完工。
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83.33亿元,可比增长3.6%。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0.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3.1%;办公楼投资下降13.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22.3%。全年住宅施工面积76.13万平方米,下降30.9%,其中新开工面积22.95万平方米,下降10.6%。全年住宅竣工面积12.39万平方米,下降72.7%。
全年新建商品房交易4552套,交易面积50.8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交易金额289.45亿元;全年存量房交易9670套,交易面积67.84万平方米,下降41.3%,交易金额316.91亿元。
七、对外经济
全年引进外资项目112个,比上年下降47.4%,其中批发零售业33个,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4个,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8个。全年合同外资20.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32亿美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75亿美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48亿美元。外资实际到位金额14.85亿美元,增长11.5%,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90亿美元,批发零售业0.26亿美元,房地产业0.22亿美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56.32亿元,增长2.2%。其中,进口149.44亿元,下降14.9%;出口206.89亿元,增长19.6%。
八、市政建设和管理
至年末,全区实有道路长度260.1公里,车行道面积407.41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57.66万平方米,桥梁121座,排水管道长度757公里。
廉租住房做到应保尽保,全年新增租金配租361户,累计发放配租租金9527.59万元,至2022年末,全区正在享受租金配租家庭3248户,正在享受实物配租家庭1904户。完成我区第十批(2022年)本市户籍和第四批非本市户籍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的申请受理、审核及选房,受理659户,审核登录560户,505户家庭选定住房。审核通过市筹、区筹公共租赁住房申请4951户。
旧住房综合修缮改造项目全年共计开工71.7万平方米,完工50.05万平方米。启动实施5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507台、完工201台。开展房屋隐患处置,新增36处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装置。
九、科学技术
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6家,新认定科技小巨人21家。至年末,全区累计高新技术企业625家,全区累计科技小巨人企业297家。智能软件、研发服务两大产业合计实现区税20.6亿元,占区税比重21.6%,较去年同期提高4.25个百分点。
全年登记技术合同969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91.33亿元。申请专利22343项,专利授权4549项。
全年新版社保卡申领3.20万张,办理敬老卡2.14万张。“上海普陀”政府门户网站首页浏览量22.36万人次,页面浏览量934.58万人次。
“海纳小镇”正式挂牌上海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获批全市唯一“上海市网络安全产业示范园”。打造了2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和标杆场景,累计开通5G室外基站2388个。高质量推进中以(上海)创新园、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建设。推荐中以(上海)创新园纳入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序列,获评首批“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称号。推动清华国际创新中心引进清微智能、协氢科技等清华系企业17家,合作成立未来空间数字创新联合实验室、数据中心先进计算架构联合实验室。
十、教育
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35.62亿元,比上年增长4.1%。年末普通小学24所,在校小学生4.40万人;普通中学51所,在校学生3.58万人;幼儿机构84所,在园儿童2.31万人。2022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阶段入学率98.9%,高考录取率96.4%。年末学校教职员工达到1.26万人。
图3 2013年-2022年普陀区财政对教育事业投入
表2 2022年末普陀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
类 别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人)
比上年增长(%)
普通小学
24
44000
0.8
普通中学
51
35797
7.9
幼儿园、托儿所
84
23112
-8.9
职业学校
1
1235
12.8
特殊教育学校
2
393
-11.7
工读学校
1
4
33.3
教育发展向高水平迈进。保障全区中小学生线上教学,返校复学和重大教育考试平稳有序。深入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新增10个普惠性托育点,实现“一街镇三普惠”。首批10个社区“宝宝屋”启用。20家小区配套幼儿园已全部认定为普惠性幼儿园,普及普惠率超过95%。新增2所市示范性幼儿园,全区市一级以上优质园比例达78%。稳妥完成民办义务教育规范工作。华师大二附中普陀校区、中福会托儿所普陀分部开工建设。
十一、文化
至年末,全区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区级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168万册,图书流通18.13万人次。其中,普陀区图书馆藏书103万册,图书流通13.42万人次。全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1547场次,累计吸引186.55万人次群众参与。全区拥有影剧院16个,全年共放映电影9.0万场次,观众86.87万人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0个,营业性卡拉OK厅28家,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及个体58家。
文化事业有序发展。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正式开馆。苏州河工业文明展示馆完成改造提升并重新对外开放。实现苏州河水上航线正式开通,促成苏州河旅游企业独资子公司落户普陀。苏河水岸工业旅游基地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成功举办第二届“半马苏河”文化旅游节、首届上海国际MCN大会暨品质生活直播节、第三届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
十二、卫生
全年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33.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6.4%。全区共有卫生机构总数224所,其中医院1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含非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所。全区卫生工作人员1.3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1.1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071人,注册护士5328人。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7818张,病床使用率达到80.1%。全年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总次数1148.81万人次,其中门急诊1129.92万人次。全区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89岁,比去年下降1.6岁。其中,男性80.60岁,女性85.37岁,分别比去年下降1.48岁和1.67岁。
图3 2013年-2022年普陀区财政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
表3 2022年末普陀区卫生机构情况
指 标
单 位
数 量
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数
所
224
医院
所
13
综合医院
所
8
中医医院
所
1
专科医院
所
3
护理院
所
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所
62
门诊部
所
60
诊所、医务室
所
68
其他
所
21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推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区中心医院等入选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单位,区中医医院、区妇婴保健院通过二级专科医院等级复审,万里、桃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市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区红十字老年护理院、区康复医院、区中心医院急诊综合楼建设项目有序推进。新增病床数300张。互联网医院建设实现区属综合性医院全覆盖。推进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落地。
十三、体育
全区共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1个,游泳馆2个,658处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个健身中心,15个社区公共运动场。
全年举办区级各类比赛270场次,参与人数54.66万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各类比赛获得奖牌216枚,其中金牌84枚,银牌56枚,铜牌76枚。
全民健身工作扎实推进。新建改建19条市民健身步道、60处市民健身苑点,2处市民球场,1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和2处市民健身驿站。启动青少年运动保障基地建设。成功举办第三届电竞上海全民锦标赛、2022年上海市“全民健身日”活动暨首届“半马苏河”运动生活节。
全年销售电脑型体育彩票1.70亿元,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1898万元。
十四、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
至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9.94万人。其中,男性43.93万人,女性46.01万人。全年户籍出生人口3566人,死亡人口10749人,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8.0‰。全年外来人口出生1383人。
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61万个,帮助成功创业591个,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564人,本区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为7916人。全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85万人次。全年促进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达到4285.36万元。
落实稳就业行业稳岗补贴,帮助1.1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和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610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形成全市首份互联网行业集体合同。深化养老服务,新增350张养老床位,新建19个社区老年助餐场所,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150张。开展长护险关心关爱行动。推进退役军人服务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加大对疫情影响困难群体补贴力度,各类救助支出4亿元。
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区城镇低保覆盖人数9.77万人次,累计发放救助金1.27亿元。其中,重残无业人员2.81万人次,发放救助金4917.09万元;失业人员家庭5.32万人次,发放救助金6362.63万元。帮困助学669人次,发放帮困助学金100.42万元;粮油帮困6.01万人次,发放帮困金379.79万元。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34亿元。
至年末,社会福利企业12家,共安置147名残疾人就业。
十五、环境保护和绿化
全年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37.10亿元,比上年下降33.2%。全年环境保护资金投入相当于普陀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0%。
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稳定,区域降尘量逐年下降,10个市考水环境质量断面全部达标,100%达到或好于Ⅲ类水。完成7幅地块生态修复。全年新建绿地20.38万平方米、绿道8.37公里、立体绿化3.26万平方米。巩固垃圾分类实效,居住区、单位达标率均达到95%以上。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308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4.4%。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平均值为25微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值为4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平均值5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29微克/立方米。
至年末,全区绿地面积1494.32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27.23公顷,附属绿地767.09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663.64公顷,绿化覆盖率3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87平方米/人。全年新增行道树661株,累计5.48万株。全区免费公园29个,公园面积131.09公顷。
至年末,全区有扫路车73辆,垃圾车218辆,洒水洗路车64辆,环卫公厕93座,垃圾箱1550只,废物箱782只。全年清运生活垃圾34.96万吨,清运粪便2.8万吨,清扫道路901段,清扫道路总面积724万平方米。全年环卫设施投资485万元。
十六、公共安全
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全年共发生违反治安案件0.44万起,发生刑事案件0.34万起。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9起,死亡18人,伤残6人,财产损失601.86万元。发生火灾事故660起,死亡6人,受伤2人,财产损失224.13万元。全年发生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伤亡事故7起,死亡6人。
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全年食品监督抽检6222件,总体合格率98.3;药品抽检314件,总体合格率99.7%。全年没有集体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说明: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022年我区生产总值数据执行国家统计局2012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3.战略性新兴产业包含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部分,是本市根据国家制定的战略性新兴产品目录进行的行业划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总产值分行业之间有交叉计算,行业加总大于合计数。
4.由于小数点后数字四舍五入原因,部分数据存在分项之和大于合计数的情况。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新设企业、专利数据来自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星级宾馆、旅行社、旅游景点及接待游客、旅游收入数据和文化活动、图书馆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存贷款数据来自区金融服务办公室;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自区商务委员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旧区改造数据来自区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科技、社保卡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医疗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公路、市政设施数据来自区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区体育局;劳动就业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情况、社会救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环保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局;绿化建设、市容管理数据来自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户籍人口、社会治安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